作为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,魏晋南北朝是不可不提的一个阶段。虽然在其存在期间无数仁人志士试图统一中国,但无一例外却都以失败告终。
也正因此,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与大一统时期展现出了较大不同,尤其是在家族观念的体现上尤为突出。但奇怪的是,大一统观念却依旧贯穿魏晋南北朝的始终,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。
大一统观念是中国历来的思想传统
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。周王室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固并且扩大统治的疆域,采取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方式来分封诸侯。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,人们都格外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血缘姻亲之间的相近。
展开剩余81%同时,无论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,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,由此人们逐渐形成家国一体的概念,甚至将君王放在家庭前面。孔子在其儒家思想当中所宣扬的忠孝合一理念,便是脱源于周朝礼制。
到了秦朝建立之后,秦始皇更是着手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思想等各方面努力,“法度衡石丈尺。车同轨。书同文字”,试图使全天下人民形成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共识。其后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努力并未白费。
汉朝建立之后,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创新,并且在思想上依旧以大一统作为主要概念来做宣传,直至成为全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。后来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在儒家思想的帮助下,皇权成为了大一统的关键,成了无数人追求的事物。
虽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混乱时期,但大一统这一基调却并未改变。南朝是正统汉文化的所在地,这方面自然不必多说。就连主要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,大多也为了促进国家进步而采取了汉化政策。
因此,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也逐渐开始以一统天下为最终目标,如前秦皇帝苻坚就曾以“非为地不广、人不足也,但思混一六合,以济苍生”的话语来表明自己发动统一战争的目的,虽然这可能只是为了掩人耳目,但也足以看出当时大一统观念的盛行。
而在民间层面,随着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以及官方对汉文化的推崇,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也开始对大一统有了基本的拥护态度。
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诸多战争,都并不能算作侵略性质,因为它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进攻、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犯。当时无论南朝还是北朝,都自认为是汉文化的正统,并且都以消灭对方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,自然就说不上谁侵略谁了。
分裂的现实情况推动了特殊的家族观
说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,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都是门阀政治。由于早期选官制度的弊端,导致部分人在掌握一定政治资源后,可以将这种资源大量倾斜向自己的家族,由此使整个家族都带上浓浓的政治性质,也就是门阀。
到了东汉末年之后,门阀的威信和势力就已经达到了一定地步,如当时的袁绍之所以在讨伐董卓时能够被推举为盟主,与其出身“汝南袁氏”的显赫家世有着重要关系。此后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之间,门阀政治都是社会主流趋势。
虽然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的本意是为了破除门阀垄断政治的情况,但无奈改革不彻底,使这一新的选官制度照样成为了门阀的谋权工具。
其后司马家族篡位建晋,由于得位不正,它不得不借助一众门阀的力量来稳定局势,再加上晋武帝后期的不作为,从而再度加重了这种现象。在这种环境之下,门阀子弟对皇帝的关注大大降低,因为他们的家族已经足以为他们提供一切他们需要的资源,金钱、人脉等应有尽有,并不需要去在皇帝面前展现才能或谄媚甜言。
事实上,这种将家族放在君王之前的情况早有迹象。《邴原别传》中曾记载,曹丕有一次向大臣们询问,如果只能救君王或父亲当中的一人,他们会选择谁。邴原则毫不犹豫地回答选择父亲,曹丕虽然对此感到颇为失望,但也并未诘难于他。
随着门阀政治的越发强盛,尤其在东晋时期形成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政治情况后,这种家族观念先于君王观念的情况更加严重。久而久之,这些门阀子弟就形成了“殉国之感无因,保家之念宜切”的思想观念,君王真正被放在了次要地位。
另外,之所以会造成这一情况,也与不是大一统政治格局有关。在大一统的情况下,君王可以将重心转移到内政治理上,从多方面入手来巩固皇权,并促成全社会形成“先君后父”的理念。
然而,当时面对北朝的威胁,南朝皇帝光是在军事上就已经极为吃力,思想塑造上就因此显得分身乏术了。在这种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魏晋南北朝形成了其独特的先家族后军君王观念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家族观念依旧是大一统国家的思想体系下存在,只不过门阀们无力完成大一统任务而已。
总结
纵观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,无数政权交替、文化兴盛、思想变革,但唯一不变的却是人们对大一统国家的追求。汉文化在其特有的包容力和感染力下,将众多原本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都同化为了中华文化的支持者,也就是大一统的支持者。
虽然门阀们的家族观看似与以君王为主的大一统观念不相符合,但其实它们之间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特殊联系——正所谓有国才有家股票配资正规靠谱的公司,就算只是为了争取家族的利益,也需要尽力维护国家的强盛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