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在线配资网站系统
探古论今人
编辑|
探古论今人
1910年春日的一个早晨,年纪轻轻的毛主席在表兄文运昌的陪同下,告别了父母,准备前往临县湘乡的东山学堂求学。
值此分别之际,毛主席挥毫写下一篇诗文,名曰《七绝·改诗赠父亲》。诗曰:
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
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
一首诗罢,他便在母亲关切的目光,与父亲脸上那明显疏离而淡漠的神情中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与韶山冲大部分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。
多年后,毛主席已经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一个新中国,而这时,回忆起自己昔年辞别父亲毛顺生时的心情,回忆起昔年与父亲相逢的种种经历,他却笑着说:
展开剩余93%“那时候我家有‘两个党’。一个是父亲,是‘执政党’,‘反对党’是我、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,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。”
事实上,在毛主席的回忆中,他与自己父亲的对立、斗争,似乎贯穿了他在家乡的十数年。那么,这位表面“自私”“专断”的父亲,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?
毛主席与父亲之间,又存在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?
生活的出路与转折
纵观毛主席父亲毛顺生的一生,
其人生的转折点,在于他从韶山从外出当兵的决断。
当兵之前,毛顺生就好比中华五千年历史上,无数被土地束缚在家乡的普通农户一样,始终生活在一个封闭的韶山冲,其足迹最远也只到过距韶山冲十几里外的岳家唐家坨,再未向远处延伸。
在那段时间里,尽管他高大的身躯里,满是年轻的血气,尽管他拼了命地砍柴、种田,但毛家的家境却始终没有好转,甚至还在恶化。
不久后,他的父亲老了,他本人又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,振兴家族的重担压在肩上,顿时让这位年轻人茫然无助,全然不知生活的出路到底在哪儿。
也就在这时,大动荡的年代把一条有可能“升官发财”的道路,摆在了毛顺生的面前,
两个字:当兵。
1951年,落第秀才洪秀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传统农民起义,继而很快席卷大江南北,也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敲响了丧钟。
而为了镇压这场几乎席卷大半个南方的起义运动,清政府将军权下放,曾国藩的湘军也随之开始了扩军,在这样的背景下,韶山冲有数以千计的人加入湘军,并在随后,历经了十几年的征战。
诚然,当兵是个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营生,但是尽管有许多人战死沙场,乃至尸骨无存,没能闯出名堂的亦是不少,但在距韶山冲不远的大塘湾、石湖塘、北岸,
终究还是有不少人在归来后,建起了在普通乡民眼中无比“奢华”的大庄园。
也正因如此,自幼便风闻乡间这般传闻的毛顺生心想,这不正是创下“宏业”的一条道路么?
就这样,16岁那年,他曾在湘军中短暂服役不到一年,继而又在20多岁的时候,在他的第四个儿子诞生并被他取名为毛泽民之后,迫于人口增加带来的生活压力,再次走上当兵的道路。
当然,毛顺生本人在当时并不指望自己能成为坐拥千亩良田的大富翁,抑或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,
他所求的只不过是小富即安。
在外出打拼的几年间,毛顺生看到了沿江、沿海地区熙攘往来的人群,江上、海上穿梭不停的运货船只,一时间多有醒悟之意。也正是由于看多了这般情形,他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——经商。
于是乎,在当兵纪念之后,毛顺生回到家乡,并凭借他日前从军得来的一些银钱,在韶山冲做起生意。
而慢慢地,在他的悉心经营之下,毛家终于有了起色。
按毛主席1936年在陕西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话说:
“我父亲是一个贫农,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,他当了好多年的兵,后来,他回到我出生的小村子,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,克勤克俭,攒积一点钱,买回了他的地。”
而这也就是毛顺生一生的转折点。
从贫农到富农
说起来,毛顺生出生于清朝同治九年,也就是1870年。
当时,毛顺生的父亲,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24岁,
由于希望家业能在儿子手中“昌盛”,遂为之取名“贻昌”,
又以“顺生”为他的字。
在毛顺生父亲这一辈,由于兄弟分家,他家共分得上屋场田亩15亩。然而问题是,这15亩田地,本是祖上欠债购入,实际上并不属于自己,所以毛顺生自当家起,其实便背上了数百两好银的债务。
不过正所谓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”,正是债务的逼迫下,毛顺生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道路,一度让他成为韶山冲这个闭塞地区的第一批商人,甚至于近代韶山冲商品经济的开拓者。
在当兵归来后,毛顺生最先从事的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粮食生意,即:
在自家将谷子加工,然后下河,继而转到湘潭县城贩卖,从异地差价中获取盈利。
随后,在小有积蓄兼小有名头之后,毛顺生又将业务向着生猪贩运行业拓展,慢慢地还清了债,赎回了田产。
1904年前后,15亩地已经转到毛顺生名下,这15亩地每年可收谷子60担,其中小半依旧被他用来做生意。
与此同时,他的生意也已经不仅限于自家的剩余谷米,湘乡岳父文家、堂弟毛菊生家的稻谷,均被他大批购入,运销城内。
渐渐地,毛家也却如其父所期望的那般,家业昌盛起来。
由于手有余财,毛顺生继续扩大自己的生意。他与韶北的“忠义顺唐”、郭家亭的南杂店,永义亭的“李福胜”等店铺,均构筑起极为密切地往来,甚至还在银田寺的“长庆和”米店入了股。
而后,他还发行了“毛易顺堂”的纸票,与临县湘乡一个经营药材、肉食、南杂的大商号“吉春堂”流通。
在这般经营之下,可以想见,倘若不出意外,不需时年,他便可以变成韶山冲的大商人、大地主,乃至于资本家。
然而,也就在毛顺生日渐富裕的时候,他渐渐长大的儿子却与他发生了冲突。
家里有“两个党”
在毛顺生人生中为期几年的军旅生活里,此人终究被培育出些许军人气质,原本身上那种继承自祖祖辈辈的懦弱老实,全被强悍、勇敢而取代。
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气质,他在发家致富的奋斗之路上堪称一往无前,甚至于曾吓跑迎面遇上的老虎。
同时,也由于见证了这条路的“正确性”,毛顺生竭尽全力,想要将妻子儿子,统统拉到这条道路上来,
然而,他身上的暴躁、刚愎,终究导致了他与儿子妻子的“冲突”。
在毛顺生生活的时代,中国封建宗族社会,依旧牢牢地“统治”着韶山冲。在那里,毛氏宗族的《毛氏族谱》,依然是韶山冲不可侵犯的神圣“宝典”,更是族规,是家规。
在韶山毛氏的等级制度中,毛氏族长毛鸿宾是“祖”字派人物,高踞毛氏宗族的最顶端,而毛顺生大概属于“二等公民”,毛主席则是第三等了。每一位毛姓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上述所谓等级,不可逾规。
以这样的压抑生活为背景,
毛主席在成长过程中,便开始了他对封建糟粕的对抗。
在毛顺生发家的历程中,毛主席先后在四所私塾的四个老师门下学习。
只不过,由于毛主席对这种私塾的封建教育难以接受,再加上父亲让他学习记账的初衷已经实现,所以在13到15岁之间,毛主席干脆停学,在父亲的吩咐下,“白天做工,晚上记账。”
在这段少年时期的经历中,毛主席渐渐对父亲的刚愎,乃至于“专制”不满起来,
一度自行其是,甚至做了很多在毛顺生眼中堪称悖逆的事情出来。
有一次秋收时节,家家户户都在田里晒谷,怎料乌云说来就来,天气说变就变。不多时,一场暴雨不期而至,毛顺生也赶紧带着妻子儿子赶去自己晒谷场收稻子。
可接下来怎知,雨越下越大,在雨中忙碌的毛顺生始终不见“石三伢子”,也就是毛主席回家帮忙收稻谷,以至于他们家的稻谷被大雨淋湿,有的还被冲散。
也就在毛顺生为此气急败坏之际,“石三伢子”这才浑身湿淋淋地跑回家里。怒意横生之下,
毛顺生向这个出现得相当不是时候的儿子问道:“你去哪儿了?”
闻言,毛主席的回答理直气壮:
“我去帮一个佃户家收稻子去,人家是佃地田,要交租,淋湿发霉坏了和冲走了就了不得,连吃的都没得了。我们家是自己的田,淋湿一点冲走一点也饿不着,怕什么!”
毛顺生气地发抖,扬手便要扇儿子巴掌,还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赶忙将他拉住,劝了好久才肯罢休。
还有一次,毛主席曾如此回忆道:“有一次,第二年的新谷还没有成熟,乡亲们的存粮就已经吃光了,韶山冲的穷人们就只好向富户要求帮忙。”
“结果,我父亲不顾他们缺少粮食,直接把许多米往县城里运,惹得不少人气急,后来甚至把一船米劫了去。当时我父亲气得不得了,但是我对他不表同情。”
毛主席与父亲的分歧,由此可见一斑,
毛主席口中“两个党”的说法,也是与其家中的情形无比吻合。
一别两宽:子欲养而亲不待
当然,话说到这儿,毛主席与父亲之间当然也绝非只有矛盾。而事实上,在某种程度上,毛顺生终其一生,也都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的优良习气:
他勤劳、节俭,更无抽大烟之类的不良嗜好,亦无在乡间朝乡亲们作威作福的恶劣习气。在其发财之后,虽有自私自利的成分,但他的“自私”总的来说相当有限,绝不会昧着良心发财,遑论为之“杀人越货”。
不得不说,毛顺生之自私,绝非一己之私
,而是为了让妻子儿子生活宽裕,为让家族繁荣昌盛,不负“贻昌”之名的“一家之私”。
或许也正因如此,尽管毛主席厌憎于父亲毛顺生的刚愎、自私,但与父亲之间终究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那是在毛主席幼时读私塾的时候,一次,因为被私塾的先生打了手心,毛主席心中不平,竟然直接负气出走。
消息传到家里,文七妹几乎哭晕过去自不必说,只说毛顺生这个素来端得住架子的一家之主,也难言惊惶之意。在毛顺生的发动下,韶山冲不少人都踏上了寻找毛主席的道路,
然而即便如此,找到毛主席已经是在三天三夜之后了。
大半夜,毛顺生举着火把亲自去接自己的儿子,之后更是亲自背着他在山里一脚深一脚浅地走着。少见的是,平素里脾气相当暴躁的毛顺生,这一次并未训斥儿子,而是心疼地问他:
“你在外边过了三天三夜,累了!饿了!你身上还冷不冷呐?今后,你要听话!”
说着,还将自己的外套披在儿子身上,硬是背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回了上屋场。这就在年少的毛主席心中,埋下了父子之间深厚的亲情。
当然,感情深厚不代表立场相同。说一千道一万,毛主席是进步青年,毛顺生则是封建大家长,也正是因此,在1910年,在经历了上学、成家、立业等方方面面的矛盾后,毛主席固执地踏上了前往东山学堂求学的道路。
而此后,父子两人之间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。
在毛主席离开家乡之后,毛泽民继续在家帮助父亲经商,毛顺生的家财也因此越来越厚。怎奈时局动荡,
天灾人祸却也接连降临在毛家。
1916年,毛家上屋场的房屋忽然着火,不少积蓄被付之一炬;1917年,毛家又被说不清“是军是匪是民是贼”的一班人马抢了一遭;1919年,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也因病逝世。
在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下,本就身子单薄的毛顺生积劳成疾,身体状况愈发虚弱。以此为背景,毛主席将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段时间,还特意为父亲举办了一次热热闹闹的生日,甚至还专门与父亲一道前往照相馆拍照。
只不过,这时任谁都想不到,这已经是毛主席能够与父亲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了。
1920年1月23日,毛顺生在妻子文七妹去世3个月后,因伤寒离世,享年50岁。
听到消息,毛主席内心自然万般悲痛,然而,当时的他正在湖南主导驱张运动,无暇回乡奔丧,以至于直到大半年后,他才风尘仆仆地赶回韶山冲,却也只是草草祭拜了父母,便又奔波于革命事业。
而下一次毛主席再来到家乡,已经是1959年的6月25日了,那时,毛主席也已经六十多岁。
在父母的墓地之前,他久久伫立,眼含热泪:
“我父亲得了伤寒病,母亲的颈上生出一个包,穿了一个眼。得的都不是难医的病,却都是过早去世。如果是现在,他们都不会死的。”
言语间在线配资网站系统,之前与父亲闹出的矛盾和摩擦,早已释然。
发布于:天津市